【乡镇视点】左权县小南庄:蔬菜大棚“敲”开致富门
| 招商动态 |2016-08-17
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又多又好,但农民依旧没有脱贫,怎么办?党和政府马上想办法,组织群众发展支柱产业。日前,左权县芹泉镇小南庄村一剂良方下到了病根上:种大棚西红柿,变“输血”为“造血”,让所有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小南庄村地处太行山腹地,全村422户、1148口人,人均年纯收入28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281户、791口人,占总人口的68.9%。村里无矿产资源、无生产加工企业,平日多数为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绝大多数村民以种植玉米、核桃为主,完全靠天吃饭,增收乏力。
只有个别村民在蔬菜种植上做文章,他们也带动了一些人。“但是,种植户们大多是单枪匹马出去闯荡,没有形成一个强劲的团体,自然也没有好的经济收入。”村党支部书记邓雁春是任职23年的老支书,他看到这个问题,急在心里,但由于条件所限,一直没有办法解决:“虽然县农业、水利、扶贫等部门前几年在小南庄扶持打造拱棚设施蔬菜产业链,但大部分农民因为资金、技术等原因,还在以种玉米为生。”
直到去年,“第一书记”任晋的到来。任晋是省审计厅的年轻干部。邓雁春和任晋协作配合,兼顾了经验、阅历、与知识、创新的融合,一致认为“要想真正脱贫,没有支柱产业是不行的。”而且,小南庄村除了有着良好蔬菜种植基础,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处晋冀交界,海拔较高,水源光照条件好,种植西红柿比平川地区晚熟1至2个月。“种西红柿是个好产业,打好这个时间差,就能为农民种下摇钱树”。
看准这一点,任晋、邓雁春和村干部商量后,确定了新建150亩的蔬菜大棚建设项目,发动村民调地换地、踊跃报名建新棚,并积极协调左权县农委争取工棚建设资金每亩1万元。在他们的努力下,去年,小南庄的西红柿实现了产量和价格的双丰收,并在河北邯郸、邢台以及我省的阳泉等地打出了品牌,实现了“一亩园十亩田”的效益,成为左权县最成功的设施蔬菜种植基地。今年,小南庄村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新建了50亩大棚。预计可产西红柿150万公斤,种植户年均收入2万元。
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老百姓种植的积极性很高,许多在外务工人员也选择了回乡创业。看到大家的热情,也为了更好地开拓市场,小南庄村今年还新建了一个200平方米灌溉水池及输水管线,并对319省道西侧的大片一类耕地进行改造整理,统一规划,实行连片开发利用,为后续新建蔬菜大棚打好基础。同时,还将新建蔬菜交易市场,完善西红柿进村收购、交易、中转、外运的硬件环境和服务能力,以吸引更多外地客户前来收购。
此外,村干部还积极联系了左权妈妈传农产品开发公司和太谷县瑞和种植合作社,并与他们签订了收购协议,解决了村民的销路之忧。
“农民的收入稳定了,接下来我们就要考虑小南庄的长远发展了。”邓雁春介绍说,小南庄村两委将重点打造大棚设施蔬菜、红色生态乡村旅游、绿色环保种植养殖、对外劳务输出四个产业链。
小南庄村下辖土棚自然村,那里山大沟深,通过发展农业种植实现脱贫致富已无潜力。“但土棚村自然风景好,村民四季饮用山泉水,山上有野生榛子树和连翘、柴胡、黄芩、党参等中草药,夏季松林里雨后遍地蘑菇。村南端的青岩寨风光优美,那里还有八路军的兵工厂旧址,具有开发红色旅游的价值。”邓雁春说:“土棚村村口的门楼是由晚清举人王家彦于1919年建成的,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价值。村里现有的房屋大部分为石板房且保存完整,村内地势高低错落,很有‘太行古镇’的韵味。可以充分利用土棚当地生态风景、红色抗战、历史人文三大旅游优势招商引资,新建旅游度假庄园,发展农家乐,增加村民就业和创业机会。”
在绿色环保种植养殖方面,小南庄村打算学习静乐县的经验,试种藜麦、玛卡和山桃等经济作物,同时小面积试种暖棚绿色有机蔬菜,并在土棚村山区重点发展肉牛、山羊、土鸡等地域特色品种,扶植培育养殖大户。
与此同时,小南庄村还将打造对外劳务输出产业链,目前正积极与省外有关大型企业和劳务派遣公司联系对接,计划通过加强村民劳动技能培训,签订长期劳务输出合同。
土地增效,农民增收,小南庄不仅为贫困山区走出了一条新路,而且吸附和带动作用日趋明显,目前已带动周边村庄发展大棚230亩。